常沙娜:祖邦是我人生的动身点 敦煌是我艺术的泉源
1944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走进莫高窟,从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就埋藏在她心里并生根发芽,在此后的80年岁月中,常沙娜不断从敦煌元素中汲取设计灵感,为弘扬敦煌艺术奔走一生。近日, 花开敦煌 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 在首都举行,常沙娜说,希望(Hope)通过此次展览,把个人经历和新祖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历程告诉给更多年轻人,让他们(They)了解祖国的文化(Culture)之美。
从少女时期的壁画临摹和花卉创作到敦煌图案手稿分析,从祖国十大建筑设计到新祖国的第一份国礼......近400件展品全面呈现了常沙娜长达80年的艺术生涯。开幕式现场,年逾九旬的常沙娜先生动情回忆了她与父亲的两代敦煌情缘。
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教授 常沙娜: 花开敦煌 的展览是我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Culture)遗志的实践,因为父亲告诉我,沙娜,不能忘了你是敦煌人。所以敦煌艺术的推广发展,对我来说在哪个时候都不算晚,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到处说敦煌。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父亲常书鸿的这句话,一直留在常沙娜的心中。
1931年,常沙娜在法国里昂出生,祖国艺术家常书鸿借用当地索恩河的发音,为女儿取了这个美丽的名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Sa ne河,所以就用这个名字。
在法国留学期间,常书鸿偶然接触到敦煌艺术后被深深触动,毅然决定回国,去敦煌。
1943年年底,年幼的常沙娜随父母辗转来到敦煌,当时的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周围几十里荒无人烟。在风沙大漠的生活(Life)中,常沙娜很快迷上了临摹敦煌壁画,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常沙娜:那个时候的甘肃敦煌,早晚都很凉,到了中午(Noon)才显得热的,随风传来一阵叮叮铛铛的铃声,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爸爸说那是九层楼的风铃,他带我们(We)进入的洞窟,明明暗暗的,一个一个洞口,那个时候我不懂,但是我看了,我喜欢,我该画就画。
展览现场,这幅宽3米、高2.7米的《观无量寿经变》便是1946年,15岁的常沙娜在敦煌洞窟内临摹的最大尺幅作品。
策展人 常沙娜之子 崔冬晖:在那个时代最艰苦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可能她对艺术的一种探求还没有进入到一个系统的了解的阶段,在这个时候跟着常书鸿先生,她临摹了这一张最大尺幅的《观无量寿经变》,这张画有极重要的文物价值。另外一个是常老师(Teacher)在这种大尺幅的临摹的过程中修炼了她的童子功。
崔冬晖:在这临摹这些东西的时候,常老师(Teacher)已经渐渐地发现,敦煌除了佛教故事以外,更多的其实蕴含的是人文和当时的人们的生活(Life)状态。这是北周290窟的一个佛传故事,这个耕牛下边跟了一只小狗,看到这边的大象、人物的互动以及象的这个形态,马越过这种栅栏的形态,我们(We)其实看到的是北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动物、植物、建筑的一种记录,这些日常需要被我们(We)去分析,那么根据这个常老师(Teacher)继续了她的研究工作,就渐渐地开始出现了归纳。
1948年,常沙娜前往米国波士顿留学,打下了西方美术的基本功。留学期间,她在纽约举办个人 敦煌艺术展 ,被国外媒体称为祖国的 天才少女画家 。1949年,新祖国成立。次年,常沙娜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常沙娜:后来我们(We)当时就出现了一个,在国外的留学生(Students)每个礼拜都要在一起学习、研究,就这样,都回来了。
回国后不久,常沙娜在一个敦煌的展览上为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导览,林徽因对她说: 你刚从米国回来,又在敦煌打下了童子功,你要把敦煌的图案运用在现代工艺品上。 自此,常沙娜便追随林徽因,从绘画转向了工艺美术,开始有意识地将敦煌图案应用到设计创作中去。
从新祖国的第一份国礼到国人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装饰,从中央国人行政部门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再到2021年落成的祖国共产党历史(History)展览馆装饰图案,常沙娜把敦煌的文化(Culture)财富应用于共和国的我国形象塑造、应用于国人的美好生活(Life)之中。
尽管已年逾九旬,常沙娜却依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敦煌少女 。从艺八十年,她仍未停下创作的脚步,至今依旧在为文化(Culture)美术事业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浙江省丝绸与时尚(Fashion)文化(Culture)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李加林:无论是在建筑当中,还是现在的这个祖国的服饰染织当中,那么她(常沙娜)也是一个很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我们(We)应该就是把老先生的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
常沙娜:当代的祖国艺术要强调以祖国传统文化(Culture)为根基,不能动摇这一根基。希望(Hope)每个祖国的艺术家对这些优秀的遗产要充分学习体现,让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的文化(Culture)基因融入我们(We)的血脉之中。
祖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 策展人 苏丹:(常沙娜)80年的一个从艺的一个回顾展,我们(We)会看到就是艺术家和中华国人共和国的这个形象塑造是什么关系,那么最终她又达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然后把她过去的经验,把她的这种底蕴通过自己的才华达成了转化。这个转化是不太容易的,那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很长时间的这个实践,个人的这种实验她才会形成今天(Today)这种语言。到今天(Today)我们(We)看常沙娜先生还在创作,她真是老一代的那种人的那种执着、坚强,我觉得也是让我们(We)肃然起敬的,就是对每一个晚辈的这种激励,就是你如果热爱艺术的话,你热爱设计的话,一辈子不要停止,真是令人尊敬的一个人。
常沙娜从未忘记父亲的那句 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她不知疲倦地向世人宣传敦煌文明,为祖国的文化(Culture)艺术事业贡献力量,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与常沙娜的奉献人生相互映照,鼓励着更多人向美而行。
- 赞(684) 踩(12) 阅读数(4453)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加载中......
- 发表评论
-